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
世事關心:《詩經》解碼之隱藏的神諭 上
文王在上,於昭於天
世事關心:(154)《詩經》解碼之一:隱藏的神諭
(開場)
《詩經》三百篇,傳承著近三千年前,中華先民們的情感、志向、和對生命的領悟。我們能從《詩經》中解讀出甚麼?《詩經》中包含著甚麼不為人知的秘密?《世事關心》將為您解碼這部古老典籍背後隱藏的神諭。
旁白:在綿延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,中原大地像一個不落幕的舞台,不停不休地上演著一輪輪興亡存廢、悲歡離合的大戲。
旁白:上自夏朝創建、下至清朝滅亡,見諸史冊的王朝,中國一共出現過83個;留下姓名的帝王有559位。其中被史官們接受,被視為奉天承運的王朝共有25個;完成了統一中國、君臨天下大業的從秦朝開始有9個。一朝天子一朝民,朝代的更迭意味著天命的轉移,新的王朝不僅要變更國號和年號,還要修改曆法,變更服飾、禮儀和制度,這給不同的時代帶來了不同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質。兩漢雄渾豪邁、魏晉崇尚清談、唐朝氣勢恢宏、宋明儒雅風流。但是除此之外,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,還存在著「創範垂統」的特殊時期,它奠定了民族的文化基因、鑄造了民族意識的基本框架、構建了被後人稱為「禮樂之邦」的中國的最基本內涵。
旁白:中國的歷史以秦朝為分水嶺,秦以後專制帝制的統一國家。秦以前統稱叫「先秦」。可是一般人很少知道的是,先秦的夏、商、週三個朝代的時間跨度就幾乎相當於秦以後所有朝代的總和。
夏教授:夏朝有四百(多)年歷史,商朝有六百(多)年歷史,周朝有八百(多)年歷史。禮、樂、仁、義、忠、孝,這些規範的東西在周朝就已經很完整地建立起來了。以前很少有這種系統的禮。因為文字、文物都很少。只有這個朝代出來的這些禮的文化是最完整的。
樊弘: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顯要的特徵就是服飾。周朝奠定並且完善了上衣下裳這種禮服體制。它區別於前朝的特點是:博衣廣袖、佩帶高冠。顏色以及圖案、章紋的運用都是嚴格按照儀式的內容或者季節而定的。這樣一種冠服體制被納入了禮制,而成為服裝史上首個重要的階段。之後中原歷朝歷代的冠服基本上都是遵循周禮作為模範。
旁白:《四書五經》,被今天的人稱為「國學」的最重要組成部分。《四書》裡的《大學》和《中庸》就是《禮記》中的兩篇,而《禮記》就是闡述周禮思想內涵的著作。《四書》中的另外兩部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是儒家兩位大師孔子和孟子言行的記錄。而這兩位一生汲汲以求的,無非是以周禮為依歸,使社會恢復到周代「先王之治」的狀態。
至於說到《五經》,作為《五經》之首的《易經》就是《周易》。儘管傳說夏朝有《連山易》、商朝有《歸藏易》,但具體是甚麼樣今天的人統統無從得知,今天所知道的《易經》就是周易。《詩經》是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共305首詩篇的詩歌總集;而《尚書》,在其28個篇章裡,作為周代文告彙編的《周書》就有19篇;《禮記》是解釋周禮意義的著作;《春秋》是孔子修訂的東周時期魯國的編年史。因此《四書五經》基本上是直接從周文明衍生而來。
文昭:周朝可以說是儒家文化最直接的源頭。儘管周朝本身對更古老的文化也有所繼承,但孔子說「周監於二代,鬱鬱乎文哉,吾從周」。就是說周朝取法於夏、商兩代,但孔子認為它在文明上的成就是最高的。孔子一生可以用「克己復禮」四個字概括,這個「禮」 就是指周禮。
主持人:既然周朝在中國文明史上有「創範垂統」的重要意義,那麼理解當時人的精神和心態,對於作為子孫後代的我們找回文化的根就有莫大的意義。《周易》過於玄奧超常,《尚書》、《禮記》《春秋》要麼語言古奧、要麼哲理性太強,與現代人的思想狀態相去太遠。唯有《詩經》,它是當時人們歌詠的唱詞,是對先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最生動、最活潑的記錄。詩言志,由於詩歌是志向和情感的抒發,它儘管年代古老,但相對容易理解。我們將從《詩經》中的重要篇章入手,去探訪周朝先民們的精神世界。
旁白:《詩經》按其對應的音樂不同,分為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種;《風》是民間的歌謠、相當於當時的流行音樂,有明顯的地方特色;《頌》是貴族家廟中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、讚美君主功德的詩歌。而《雅》則是被稱為「正聲」,是用於國家廟堂之上的最為莊重嚴肅的音樂和歌詞。《雅》又分為《大雅》和《小雅》,《大雅》用於祭祀天地和偉大先王等最隆重的場合,現場會用到黃鐘大呂等最高規格的樂器,以及有成百上千人的舞蹈。在周人心中,《大雅》中的詩篇具有無上的神聖地位。
旁白:在《大雅》的31篇詩歌中,開頭的十篇就是歌頌與追思周文王的,稱為「文王之什」。「文王在上,於昭於天;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」。偉大的文王高高在上,光芒在天上顯耀;周雖然是古老的邦國,卻被賦予了嶄新的天命。
旁白:在世界歷史上,不乏有民族或國家在興起的過程中,相信自己稟承了上天的旨意,但周人所說的「其命維新」的「新」有甚麼特殊的含義嗎?
夏教授:周朝不僅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權,非常重要的一條是,周朝有一個新文明。周朝這個朝代是一個封建制(分封制) 。這個封建制只有周朝創立了,以前和以後都沒有。這個國家的範圍、它遼闊的疆域,遠遠超過夏商時代。 它禮管理這樣一個分封制的疆域,非常有效。這個用禮制建立起的東西,都是後期的朝代所模仿的。但以後都沒有像周朝用完整的禮制來治理國家的。他們要用刑律來補充。
鵠章:周朝是整個中國文字發展裡一個很重要的轉折時期。我們知道在周朝的前半期出現的文字,我們今天稱為鐘鼎文,這個字體基本上和商朝的甲骨文,在字形上、數量上變化並不太大。可是到了周朝中期以後,出現了篆體字。大篆基本上已經失傳了,我們看到小篆在字形上、數量上就出現很大的變化了。小篆的字體就出現了比較成熟的字形,就擺脫了鐘鼎文和甲骨文這種比較原始的字形。更重要的一點是,篆體字出現了整個文字上的一個很大的改變,就是數量變多、還有意涵變得更豐富。很多造字方式在這個時候出現了。
樊弘:根據出土的玉人,商代玉人看,商(朝)人是辮發的。辮子有垂在腦後、或者盤在額頭一周的。穿比較窄袖的直身單衣。這和周代峨冠博帶的冠服還是有明顯區別的。周人的祖先是居住在陝西省的西部,周圍是所謂的西戎遊牧民族,顯然周禮服不會是從那些 西戎那裡學來的。這樣一套完善的漢服體制突然在周朝確立,並且延續了後來的兩千六百多年。
旁白:以歷史的眼光看,周文明可謂是突然而至。在商朝前期,周人居住在邠,即現在的陝西省彬縣,位於陝西省的西部與寧夏相鄰,遠離當時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黃河中下游,處於蠻夷部族的包圍之中。直到文王的祖父,古公亶父,為了躲避戎狄部族的侵擾,才率領族人遷移到渭水河邊、歧山腳下的周原。《詩經》中說:「周原膴膴,堇荼如飴。爰始爰謀,爰契我龜。曰止曰時,築室於茲。」直到此時,周人才開始學習建築房屋,而在此之前,則是「陶復陶穴,未有室家」,基本是挖掘窖洞居住。
旁白:周文明是在極短的時間內,突然以一種高度成熟的形態展現在人們的眼前。從古公亶父到文王、再到最終完善了「周禮」的周公不過三、四代人,而在此之前周部族已走過了1000多年的漫漫長路。在那樣一個交通閉塞、文字媒介極不完善、文化交流極度困難的時代,這不能不令人感到驚奇。
旁白:儘管在後來的中國歷史上也存在著落後民族迅速走向文明的例子,但基本上是落後民族對先進漢文明的全盤接納。如北魏孝文帝的漢化、滿清入關後的漢化。像周文明這樣,在幾乎所有重要的領域都有創新和質的突破,又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的,幾乎是絕無僅有。這裡的奧秘何在?《詩經》中提示了一些線索「有周丕顯,帝命丕時」
文昭:有周丕顯,帝命丕時。「丕」就是大;有人認為這個「時」,應該讀作「承」,就是順承。我周朝光榮顯耀,是完全遵從了上帝的指示。也有人認為這個「承」,應解釋作「美」。我周朝的光榮顯耀,體現了上帝所賜天命之大之美。但是不管怎麼解釋, 周人對自己文明的來源有一個非常簡單而且直接的解釋,就是來自於神傳的。
旁白:儘管當今的學者當中多有人認為,周代的禮儀制度承襲了殷商,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將其發展和完備化了。但是有研究者認為,在禮儀制度背後的宇宙觀層面,周人的立足點不僅和夏、商兩代不同,而且和之前的更遠古的時代也有本質的不同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周禮是一個嶄新的系統。
文昭:「有周丕顯,帝命丕時」,後面還有兩句是「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」。陟是升,降是下。就是說文王不管是升上天、還是來到這個人間,他一直在作為萬物主宰的天帝的身旁。 周朝有一個很大的特點,它的最高統治者而稱而不稱帝, 是貶帝號而稱王。
旁白:在周以前,人中的最高統治者既稱王、又稱帝,二者並無明確區分。比如夏朝開創者禹,既稱帝禹、又稱夏禹王;商朝的末代君主既叫「紂王」、又稱「帝紂」或「帝辛」;帝紂的父親叫「帝乙」。而周人自貶帝號,只稱王。這裡有甚麼玄機嗎?
鵠章:這個「王」字我們知道三橫一豎。按照儒家的說法「以一貫三者為王」。三橫分別代表著天、地、人,那麼用「道「去貫它。那麼這個字的解釋就是受天命,在地上治理大地的人,這是所謂的王者。這是一般「王」的解釋。
我們看一下,這是「帝」字的甲骨文。在解釋這個「帝」字的甲骨文之前,我們給大家看另外一個字,這個字在甲骨文裡代表神,也就是我們今天「顯示」、「請示」的「示」字。大家看這個字體以後,我們再來看這個「帝」字。這個帝字的主體是一個「神」字,這個叉叉是五行。所謂「帝」字在這個字體上可以說:這個神掌控著陰陽五行、主宰著四面八方,這個就稱為「帝」。所以「帝」和「王」基本上有人神之分的,這兩個字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。
文昭:帝是神號,王是人號。 人不能用神的名稱,這點在周人那裡非常明確。 如果文王也稱「帝」,那麼「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」,他和上帝的關係不就說不清楚了嗎。 所以「禮」是甚麼,禮是一種「文飾」,它就是要把事物內在的規則和秩序,用一套名稱、器物和行為上的規範給體現出來。所以人當中最高的是王爵,王權神授,王再分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爵位。不同功績的人受甚麼爵位,以及不同爵位的人使用甚麼樣的名稱、器物,生活起居和行為規範上都有嚴格的規定。超出了就叫「逾制」,就要受到懲罰。
旁白:在周人眼中,帝是神號,超越於世間一切之上。先由帝到王,而後由王做人間之主,分封建制、頒賜爵位。獲得爵位人叫「君」,君比王又低一級,君以下又有大夫、士、庶人。因此從天到人、從上到下,周禮就在天、地、人之間彰顯出一種森嚴的秩序。
旁白:貶帝號稱王,體現出的是神、人有別,這本身就是「禮」的內在要求。神、人有別,可以說就是周禮的源頭和出發點。周人對自己在天地宇宙中的位置有著非常明確的理解。
文昭:禮的背後是宇宙觀。把這宇宙的秩序和奧秘用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叫做「文」。所以日月星辰叫「天文」,古人通過觀天象可知世道興衰;山川河流叫「地文」,所以有人通過觀察風水地脈,可知人事的禍福;禮樂詩書叫「人文」,是使人明白禮義廉恥,以正確的態度去生活。如果用這種「文」去教育民眾, 。「以文教化之」、「以文化之」,就叫「文化」 。
旁白:周是一個古老的部族,在周人自己的傳說中,有兩位祖先與宇宙之主天帝有直接的關係。第一位是周人的始祖後稷。傳說後稷是上古時代帝嚳高辛氏的兒子,同時也是華夏民族農業的開創者。帝嚳的妻子薑原在曠野中看到巨人留下的腳印,感到喜悅並且好奇,想把自己的腳放進這腳印裡去試一試,沒想到這一試非同小可,身體就如受了觸動一樣從而懷孕,最後生下了後稷。這一段故事在司馬遷的《史記-周本紀》裡僅用寥寥數語帶過,而在《詩經》中,周人則熱情地謳歌,自己始祖即是那主宰天地萬物的上帝所生之子。「履帝武敏(讀母)歆,攸介攸止,載震載夙,載生載育,時維後稷」(《詩經-大雅-生民之什》)
旁白:第二位則是奠定了周王朝800年國運的文王。在周人祭祖的詩篇中,對文王的歌頌超過了任何一位先王,「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」。能夠陪伴在萬物之主天帝身邊的,在周人的歷代先祖中,唯有文王。
旁白:在各民族的史詩中,有許多指出自己的祖先來自於神。這在人類學上稱之為神話時代。那麼文王這個人物又有甚麼獨特之處嗎?
夏教授:他(文王)不是一個神話人物,他是在歷史上確確實實存在的人,都有很完整的記載。文王把八卦擴展為六十四卦,每一卦都有卦辭和爻辭,卦辭是文王寫出來的,這一點是沒有爭論的。《周易》能夠非常準確地預測未來,直到今天為止,毫無疑問是一個神跡。這個《周易》有人會說,是不是一種經驗的積累,我們想想看,三千年以前的《 周易》,他怎麼樣積累能有那樣預測準確的東西呢?我們文明發展到今天,已經有科學了,但是現在沒有辦法產生一個像《周易》這種準確推測未來的東西。
旁白:從《詩經》中可以看出,文王所得到的天帝的眷顧是無以復加的,在周人的歷代先祖中,能夠得到天帝面授機宜的只有文王一人。在《詩經-大雅-皇矣》篇中,「帝謂文王」就出現了三次。即是由天帝直接告訴文王應當如何去做
「帝謂文王:無然畔援,無然歆羨,誕先登於岸」
「帝謂文王: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,不長夏以革。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」
「帝謂文王:詢爾仇方,同爾弟兄。以爾鉤援,與爾臨沖,以伐崇墉」
就連攻打密和崇這兩個國家的決策,都是由天帝向文王直接授意的。周朝的王業是從文王的祖父周太王、和父親王季開始的,然而《詩經》中從未出現過「帝謂太王」、或「帝謂王季」的話。
最後完成克商,入主天下的是武王;使周禮完備,穩定了周朝根基的是周公和成王,而《詩經》中也沒有「帝謂周公」或「帝謂武王」一類的話。當今的一些人類學者認為,不同民族都有把創建國家的英雄祖先神化的趨向。那麼,周人所謳歌的文王與神之間的特殊關係,僅僅是出於對祖先的神化嗎?
文昭:如果要神化祖先,從感情上來講,距離自己最近的父輩的感情是最深厚的;從功業上講, 武王和周公同樣也是功業彪炳的聖人 從實際需要上講,抬高自己的父輩最有利於現任的君主。所以如果是這種情況,我們看到在《詩經》中,被神化的周朝先王應該不只一位。而且在埃及和羅馬這樣的人類早期文化中我們也發現過這樣的現象,但是周人並沒有這麼做。在周人的詩篇當中,能夠得到上帝面授機宜、「在帝左右」的只有文王一位。為甚麼這樣?我想在周人的眼中,它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,得到上帝直接指示的,在周朝歷代先王中,只有文王一位。
旁白:周文王本名姓姬名昌,「文」是他的謚號。「謚法」又是周文明的一大創造,即是在一個人去世後,用一個字對他一生的功過加以總結,給他在歷史上留下一個評價。如:文、武、昭、穆都代表正面的褒揚。而哀、厲、幽、靈則代表著負面的評價。周朝天子和諸侯有謚號,後世重要的公卿大臣也有謚號。除秦朝外,謚法被周以後各個朝代所沿用。
夏教授:謚法是周禮的一部分,謚號本身是對皇帝的一種約束。就是你要青史留名,要留下一個好名聲,就必須在做皇帝的期間符合禮制、符合道德規範,做一個好皇帝。
文昭:楚成王臨死的時候,太子和大臣在榻前商議給他死後上甚麼樣的謚號。有人建議謚號為「靈」,「靈」是一個不好的字,「亂而不損謂之靈」,就是說他一生很荒唐,給國家帶來了混亂,但還好沒造成大的損害。老國君聽到這個就瞪著眼不肯嚥氣,後來直到太子說,還是謚號為「成」吧,「成」是個好字,「安民立政謂之成」。這個時候,老國君才閉眼嚥了氣。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來,謚號在古人心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旁白:那麼文王謚號為「文」又有甚麼特殊的意義呢?周人對自己先王的這個評價,後代的其他王朝又是怎麼看待的呢?
文昭:謚法裡對「文」有多種解釋,經緯天地謂之文、道德博謂之文、慈惠愛民謂之文。顯然周文王當得起所有這些溢美之辭。謚法一直到漢朝後期都還是相當嚴格的,因為有周文王這座高峰在那裡,所以後世的君主如果想直接用「文」這個字作謚號,就要多考慮考慮。所以有人在「文」前面再加一個字,就取兩個字的合義。如「孝文」、「惠文」。趙惠文王、秦孝文王、漢孝文帝,等等。 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以後,中國的佛教徒給釋迦牟尼佛上了一個尊號,叫「釋迦牟尼文佛」,從此可以看出周禮對中國後世影響之深遠。
主持:中國號稱「神洲」,中華文明號稱「神傳文化」。就是我們常常用到的一個字、一個名稱都不簡單,都有它背後的淵源和意義。在對《詩經》的解碼中,觀眾朋友是否也能感受到神傳文明若隱若現的絲絲線索呢?《詩經》裡的《雅》和《頌》是莊重的廟堂之音,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意識深處對宇宙和生命的理解。而《國風》是民間的歌謠,更直接的折射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,從中我們又能解讀出甚麼內容呢。請繼續關注《詩經解碼》的下一集。
(結束)
「關關雎鳩,在何之洲;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」。為甚麼這首愛情詩被放在《詩經》的篇首?它真的是一首愛情詩嗎?其中包含著怎樣深遠的用意?請看《詩經解碼》第二集《關雎之謎》!
其他推薦:
《神韻》2011世界巡演新亮點
IPPOTV 愛博電視 - 自由網絡電視平台
宜蘭縣議會 通過拒中共人權惡棍來臺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